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检索查询 时事新闻 公 告 联系我们
现代企业文化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114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637/G0

邮发代号:80-7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xdqywh@vip.163.com

电  话: 010-51197712

官方唯一投稿QQ

QQ: 3565265704

学术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马彬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吕国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乔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齐善鸿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李光斗  品牌专家

吴基伟  中航工业集团青联主席

张国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陈步锋  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

金思宇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

孟凡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钟宏武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

黄河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章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彭和平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主任

舒化鲁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企业规范化管理专家

首页 > 公告 > 正文
     
 

专家座谈现代企业文化

 
  更新时间: 2013/11/27 点击数: 10272  

文化的春天  转型的力量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编委会专家座谈会侧记

记者 张云龙

   

2013元旦前夕,《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编委会专家聚集一堂,座谈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对办刊方向、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未来建言献策。

 

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成为业内人士关心的话题。而作为总工会传声筒、企业文化指南针的《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于近日主办了“企业文化编委会专家座谈会”。

莅临座谈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品牌部主任屈万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主任章凯,中航工业团委书记吴基伟,正略钧策副总经理康舰,中国企业新闻信息网首席专家祝慧烨等专家学者。会上,专家对杂志的栏目设置、发行渠道及读者分析等方面有了进一步了解。

 

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易正春博士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现代企业文化》杂志作为工会系统较早走向市场转企改制的期刊,经历了市场竞争的考验,并朝着良好的状态发展,今后如何能以更好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希望各位专家群策群力,出谋划策。

易社长向专家们剖析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他说,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归结为海洋文化。核心价值观——诚信,上善若水,即要靠得住、信得过;包容,海纳百川,即容得下;开放,五湖四海,即放得开;突破,水到渠成,即搞得定。人才观——能力、责任、价值。我们就是要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把它办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南针。

杂志使命——为建设文化中国贡献一份力量,因为文化中国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亲和力。易社长谈到了杂志社的办刊思路,他强调,第一构建大平台,跳出杂志办杂志,利用杂志、现代文化网站和论坛等平台做好转型;第二实施大联合,要整合政治资源,成立顾问委员会,整合总工会、国资委、宣传部、工商联等政府资源,经济资源就是成立理事会整合企业资源,学术资源就是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凝聚智慧的力量,因为现代企业文化就决定了它是知识性、创新性的机制;第三建设大文化,通过论坛来建设企业文化,甚至是文化中国这样的文化论坛。

 

中国企业新闻信息网首席专家祝慧烨首先发言。他指出,企业文化领域还没有一本必读品,在这个空间领域大有可为。第一,核心价值和影响力要基于内容本身的质量控制,在生产方式上,组织化、系统化程度更高一点。比如增加封面人物的内容量,有人找线索就要有人作后端支持,精耕细作式的生产方式。第二,六中全会以后,企业文化的行情是井喷式的,对于这样的价值捕捉,要考虑如何与杂志的对接,要进行组合传播和组合服务。他建议,首先要对传播平台做一个重新搭建,在企业文化领域形成一个媒体的圈子,面对企业时我们给他的服务量更大;其次要做以精细化细分、差异化战略的品牌活动,要认识到全总主管的优势,自觉地为全总做事。再次要与社会接轨,从企业文化到企业文化产品到以员工为主体的文化建设,逐步推行文化进入社会、企业群体以及社区和家庭。

 

作为研究文化的老前辈,司马云杰老先生从宏观层面作了点拨。他说,构建大文化,期刊要有所担当,一是从刊物本身,要有历史担当,这需要自觉和认识。要有意识的去思考,现在讲经济、社会转型,但很少提到文化转型。二是,六中全会以后,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文化精神有一个很明显的动向就是向中国文化靠拢,刊物要担当起企业文化中国化、民族化的重任,企业文化要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路,比如中国文化追求自由、自在、逍遥,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资本投资领域有研究专长的陈湛匀会长给出了崭新建议。他认为,十八大以后,有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经济的转型,原来的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它只解决短期问题,但不适合中国。第一,启动投资和消费“双轮”的创新型经济增长模式。首先企业文化要站在一定的制高点,建议抢占中国企业文化的制高点,成立专家委员会还远远不够,要筹备建立中国企业文化评价指数系统,每年年末要对外发布。其次要在杂志栏目里形成一个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的专栏,因为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领头羊,这就站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前沿。再次每年要举办两次峰会,要有领军企业参与,一定要有国际化。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希望运用好信息资源。第二,强调价值创新,即低成本加差异化。在杂志的市场营销方面要加大长三角的发行推广。第三,文化产业要和资本紧密结合,借助杂志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章凯教授表示,从营销角度来讲要明确顾客是谁,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第一,挖掘中外企业文化的最佳事件,推出一些最佳的企业文化事件,形成榜样的力量。第二,要聚焦一些关键问题,上中下旬三刊共同聚焦一个问题,这样形成强大的信息量。第三,把握顾客的需求,通过网站沟通、论坛了解顾客需求,这样也可以做到整合管理者的资源。企业咨询顾问专家康舰的观点更为实际,即文化落地。他强调,纸质媒介在面临战略转型时,尤其是数字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的挑战,所以传统的单向传统媒体也要走向多向互动的电子化媒体。杂志社要在将来走向相关多元化以及互动式的传播,服务也会转型为综合性。企业文化急需成立一个研究部门,去调研客户需求、市场如何变化、发现聚焦点等。

 

吴基伟书记是唯一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企业文化实战派专家,他对企业文化杂志很有感情,多年工作在企业文化践行的一线,曾担任过贵航集团的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企业文化部长等职。他建议,第一,抢抓机遇定位,六中全会以后,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出台了很有利的政策,《现代企业文化》作为文化大潮中的一个载体和平台,这是谋划定位的一个判断。第二,定位企业发展,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价值追求,要挖掘中国的企业特色文化。第三,社会需求,上万企业文化师面临没有“家”的境况,没有一个媒体去反映他们的最新声音,如果吸纳这批人作为杂志社的忠实读者,他们在实践上的造诣以及行业上的影响或者在产业推动上都对杂志有很大的正能量帮助。

 

屈万菊老师结合参观茅台酒厂做了延伸性思考和建议。她指出,企业做大靠品牌,企业做久靠文化。在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的诞生,它的生命力更强。第一,希望杂志每期的内容精简,但是每一个话题要深入,增加一个“案例解析”栏目。第二,茅台博物馆把自己的成长历史以及酒文化陈列很细致、清楚。杂志将来多对这些百年老店做些深入的解析。第三,要构建大文化,就是指产业链,杂志社派生出包括网站、论坛以及休闲岛等。第四,评价体系要做到权威、客观,要经得起社会的质疑。

 

最后,易正春社长做了总结发言。他说,今天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就像喝了茅台原浆酒,第一很陶醉,第二感觉很有价值。专家们从文化产业大背景下谈企业文化的转型,从杂志本身提出了内容调整、营销模式、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建议。座谈的时间虽短,但是价值无限、创意无限,杂志会因为你们更加精彩。易社长热切希望各位专家从杂志的版式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共同“会诊”,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持此次座谈会的常务副总编万江心对杂志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她说,2008年杂志名称正式由《职业圈》更名为《现代企业文化》,杂志定位高端路线并从内容、价格、发行上定位为管理类期刊,通过几年的发展,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2013年杂志将进行全新改版,由96页增加到112页,让杂志在出版水准、风格定位方面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新闻出版署 |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  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中工网 |  中工网-工会媒体协作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网站建设 |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官网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