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检索查询 时事新闻 公 告 联系我们
现代企业文化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114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637/G0

邮发代号:80-7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xdqywh@vip.163.com

电  话: 010-51197712

官方唯一投稿QQ

QQ: 3565265704

学术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马彬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吕国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乔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齐善鸿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李光斗  品牌专家

吴基伟  中航工业集团青联主席

张国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陈步锋  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

金思宇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

孟凡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钟宏武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

黄河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章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彭和平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主任

舒化鲁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企业规范化管理专家

首页 > > 正文
     
 

用工荒VS就业难

 
  更新时间: 2014/11/28 点击数: 1227  
文/本刊实习记者 张克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从2006年开始,大学生就很难找到优质的白领工作,用工荒是从2009年真正开始。从此劳动者和企业都走到了再次选择的十字路口,求职者和供职者都有苦难言,“用工荒”与“就业难”这本不矛盾的二者却针锋相对,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用工荒

    用工荒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用工荒最早出现在2004年,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企业大幅裁员,这一问题才暂时得到缓解,而近几年来情况却逐渐加重,不仅是节后用工荒,就是平时南方有些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2011年,由于经济的迅速回暖,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缺工现象,“用工荒”也“慌”了各行各业。各企业纷纷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希望缓解用工荒。

    近几年的全国用工荒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首先,用工荒呈现普遍化和常态化。招工难正在从 “季节难”演变成“全年难”,并且已经开始显现出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压力依然不减。中西部也出现用工荒,并与东部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短缺越来越紧张,许多劳务输出大省节后相继出现用工难,并且是技能人才和普通工人双双短缺。

    其次,工资上涨难改招工难困境。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是势在必行,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虽然多数企业主动提高了薪酬标准,但企业招工依然困难,尤其是技术人才资源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家政等行业,招用职工人数较多,用人缺口比较大。

    再次,制造业订单模式转变加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荒。制造业订单具有短、小、急等特点。多年以来,制造业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庞大,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完整的产业链链条等多重生产要素,长期赢得稳定的大额国际订单,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模式。而近期,由于世界经济复杂缓慢,我国出口形势不乐观,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订单越来越小、越来越急、越来越短。订单经济与用工不经济也是导致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订单模式转变,促使企业用工模式转变。订单荒与用工荒反常叠加的背后,也是我国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步伐遭遇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冲击的严峻现实。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为何还存在用工荒的现象?

    主导产业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生产主要依赖大量劳动力是首要原因。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的“用工荒”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加工、宾馆餐饮等生产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它们依靠较为廉价的生产力,通过对产品加工制造赚取规模效益。

     其次是劳动力总量的供给相对减少。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证明返乡是个重要的转折点:2009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5年来最低,增长率较上年减少74%。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59岁)供给增长率也在首次出现下降。

    再次是中西部发展加快,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增加了用工需求。近年来,中央政策逐渐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那么他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为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或者附近打工提供了机遇。同时,中西部地区工资快速提升,逐渐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沿海地区的竞争优势不断弱化,劳动者开始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

    最后是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吸引了部分农民工回流。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了直接的实惠。在外务工收入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同时,务农的吸引力却在不断地增加。

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牵动中国数百万家庭,媒体常常以“世上最难”或“更难”来形容就业形势,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造成我国就业难的原因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供求错位出现结构性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产生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很大的关联。很可能是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成了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的时效性快速缩短, 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10年,据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只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而现在毕业生实际的知识应用率不足40%,并且多数毕业生不能够把学过的知识转化出来,变成自己在岗位的实际能力。只有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

    职业生涯模糊,准备不足。曾经有一个对比调查,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的同时也在研究市场,在实践中学习感悟所学理论知识。而中国的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但上了大学就不好好学习了,对外部市场变化、社会动态等关心度比较低,只是集中精力应付考试。这样导致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不够明确,

    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对自己的潜能、未来走向一概不知,到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职业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

    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在我国有一部分成年的毕业生还并不是真正的独立,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只占 40%。

    市场配置不足,手段粗放。目前,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逐年递增,但是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说定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模式粗放、产品粗糙等。

    中国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也造成了一种尴尬,要想平衡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需要政府方面、高校方面、企业方面、社会方面和媒体方面共同努力,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快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深层衔接,再加上媒体的正确引导,才能去平衡和解决这一矛盾。

    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转变,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新闻出版署 |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  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中工网 |  中工网-工会媒体协作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网站建设 |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官网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